藝術論文專欄
 創作碩士論述:虛無嘲弄的內在悲憫 - 圖像記號的人道情操                 p.6 圖文 /  盧天炎 2005

參考書目

Achille Bonito Oliva 等著;陳國強 等譯(1996)。《國際超前衛》。台北市:遠流。

Fredric Jameson 著;唐小兵 譯(1990)。《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》,版3。台北市:合志。

Georges Jean 著;曹錦清、馬振聘 等譯(1994)。《文字與書寫-思想的符號》。台北市:時報文化。

Gregory Battcock 等著;連德誠 譯(1992)。《觀念藝術》。台北市:遠流。

James Gleick 著;林 和 譯(1991)。《混沌 - 不測風雲的背後》。台北市:天下文化。

Jonathan Culler 著;張景智 譯(1993)。《索緒爾》。台北市:桂冠。

Jurgen Schilling 等著;吳瑪利 譯(1993)。《行動藝術》。台北市:遠流。

Romain Rolland著;(1973)。《約翰•克利斯朵夫》,版2。台北市:文化。

Rudolf Arnheim 著;李長俊 譯(1976)。《藝術與視覺心理學》。台北市:作者自印。

S.Freud 著;高覺敷 譯(1970)。《精神分析引論》,版2。台北市:琥珀。

Steven Best & Douglas Kellner 等著;朱元鴻 等譯(1994)。《後現代理論–批判的質疑》。台北市:巨流。

Terence Hawkes 著;陳永寬 譯(1989)。《結構主義與符號學》,版2。台北市:南方。

阿諾德•豪澤爾 著;居延安 編譯 (1991)。《藝術社會學》,版3。台北市:雅典。

杉浦康平 著;李建華、楊 晶 等譯(2000)。《造型的誕生》。台北市:雄獅。

何政廣 著 (1994)。《歐美現代美術》,版2。台北市:藝術家。

王明珂 著 (1997)。《華夏邊緣 -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》。台北市:允晨。

俞建章、葉舒憲 等著(1990)。《符號:語言與藝術》。台北市:久大。

勵忠發 著 (1996)。《記號•藝術•情報》。台北市:正中。

宋耀良 著(1992)。《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》。台北縣中和市:書華。

李長俊 著(1980)。《西洋美術史綱要》,版2。台北市:作者自印。

陳奇相 著(2002)。《歐洲後現代藝術》。台北市:藝術家。

林書堯 著(1985)。《論八十年代西洋新繪畫之發展》。台北市:維新。

陸蓉之 著(1990)。《後現代的藝術現象》。台北市:藝術家。

陸蓉之 著(1992)。《破–後現代藝術》。台北市:藝術家。

謝東山 著 (1995)。《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》。台北市:帝門。

黃海雲 著 (1991)。《從浪漫到新浪漫》。台北市:藝術家。

呂清夫 著 (1996)。《後現代的造形思考》。高雄市:傑出。

魯稚子 著(1965)。《現代電影導演散論》。台北市:文星書店。

金耀基 著(1986)。《從傳統到現代》,版2。台北市:時報文化。

李涵宇 著 (1997)。《遠離中國文明危機》。台北市:商業周刊。

楊 渡 著 (1995)。《大逆轉-世紀末透視中國》。台北市:天下雜誌。

李 喬 著 (1989)。《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》。台北市:前衛。

黃美英 著 (1988)。《台灣文化的滄桑》。台北市:自立晚報。

楊碧川 著 (1990)。《簡明台灣史》,版2。高雄市:第一。

姚一葦 著 (1969)。《藝術的奧秘》,版2。台北市:臺灣開明。

朱樹恭 編譯 (1982)。《顏料》。台北市:臺灣商務。


p.1  p.2  p.3  p.4  p.5  p.6  

附圖 1 2  3  4  5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

畫歷 典藏 新作發表 藝評 碩士論文
  影像 舊網頁 臉書 盧怡仲網 在藝網